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45439476757676579/
首发·不知名哲学家
文|不知名哲学家
编辑|不知名哲学家
都说国内有三个货币体系,人民币、东北币和沪币,人民币是除了上海和东北的消费者用的,东北币是东北人专用,沪币就是上海人专用。
和物美价廉的东北币相比,沪币的购买力似乎就差了很多,在别的地方免费的白开水,在上海都要18才能喝到一杯。
如果说这白开水是咖啡店里的规定的话,那一份白灼生菜要138这个应该怎么解释。
除了这白灼生菜以外,还有些门店做的生菜沙拉价格也不便宜,虽然中间加了挑选和现场制作的环节,但一份生菜沙拉188元,再加上服务费,两百多的生菜沙拉还有几个人能吃得起。
就连话梅这种在别的地方几十块钱能买好几斤的东西,到上海都要1600元一斤,随便买上两颗话梅,都要花五十多。
如果只是这些吃的东西贵的话,那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自己做饭或者其他的方法来降低自己的生活成本,但上海其他东西卖的更贵,在其他城市一两块钱就能买到的尺子,在上海后面要加两个零才行。
最可怕的还不是上海人理所当然的接受这些,而是全国的消费者都在向着这样的消费趋势靠拢。
火到全国
像沪上阿姨这种除了贵和好看,在口味上并不出色的茶饮品牌,靠着独特的名字和宣传的健康,让所有的消费者都把沪上阿姨当成了“中产潮流必备”。
茉酸奶转头就把“健康”这个概念直接放到消费者的眼前,靠着“健康”这一概念,把那一杯只放了一些水果的酸奶卖到了三十以上。
看到茉酸奶打着“健康”的旗号,Blueglass酸奶转头就把“健康”给极限化,直接把营养成分给标注上了,这样的操作也让Blueglass酸奶在社交平台大火了一把。
而且除了这种饮食方面的靠拢以外,生活购物方面也有很多都在靠拢,比如说曾经的年轻人都喜欢跟着上海的消费趋势一起购买各种奢侈品,但这几年却开始跟着一起购买各种户外品牌了。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假期,也跟着那些中产们一起去全国旅游,那对旅游的热情一点都不比那些中产们少。
就连前段时间忽然火起来的新加坡旅游,也吸引了好大一批消费者前往。
如果这些追捧都能在正常消费范围内的话,那还能说是体验一下新的生活,但事实上有很多人只是单纯的在追捧在模仿,并不是真的享受这样的生活。
一份火爆全网的轻食,花了大价钱买到之后,拍完照发完朋友圈,吃上一口就开始感觉自己的舌头在抗议,硬着头皮吃完了之后转头打开外卖软件点了一份烧烤大餐。
花了一天时间做出来了一碗看上去配料丰富的酸奶,吃了之后转头给自己炒了三个菜还配了个馒头。
跟着一起去海南旅游,以为不过也就花个几万块钱,结果玩完了回不来,一查机票好几万,直接把自诩为中产的年轻人“打回原形”。
就连自以为自己的消费够得上中产,跟着一起去新加坡旅游的人,都被新加坡的消费水平吓到了,去之前还是中产,回来就变成“破产”了。
明明自己的生活过的好好的,为什么这些年轻人非要追捧那些所谓的“中产生活”呢?
为什么追捧“中产”
虽然现在国内没有以前那种直接把人给三六九等分的阶级了,但人的生活是区分阶级的。
穷人一天到晚拼命生活也不过维持温饱,就算稍微存了点钱下来也撑不住一场大病。
富人一顿饭吃个90万也能天天这么吃,甚至还能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里挥霍无度,也一点都不影响他们的奢华生活。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富人生活实在是太过虚无缥缈,但穷人生活又实在是没必要,于是就开始模仿一些没那么富的人,比如那些中产阶级的人。
在国内中产阶级流行之前,外国人的生活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说就已经算得上是一种“高品质生活”了。
于是消费者们开始拼命的追捧大牌,追捧奢侈品,当年追捧奢侈品和大牌最严重的时候,就有不少年轻人为了得到这些品牌,刷爆了信用卡。
对于那些不追捧中产的人来说,这些人的行为似乎格外的让人费解,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追捧中产的人,说是追捧中产,不如说是在追捧“自己梦想中的生活”。
出门就喝几十块钱一杯的星巴克,哪怕星巴克的味道并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吃饭就去那些高档餐厅,哪怕高档餐厅的分量不多价格不低,就连手机也要用自己用的并不习惯的苹果手机,哪怕自己还要分期才能买得起。
要说这些消费者们真的不知道这种花费真的超出自己的预期了吗?那肯定不是的,只是他们觉得有这些东西的加成,别人才会觉得自己活的非常舒服,自己才能活的“好”。
最可怕的就在,这样的认知不是消费者自己产生的,而是商家给消费者灌输出来的。
虽然刚开始也有一些消费者的消费非常理性,但在这么多年的灌输下来,大多数人还是默认了这样的消费观念。
于是在这样的消费观念之下,这些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们就越来越焦虑了,就好像那188元一份的生菜沙拉一样,虽然从表面来看似乎是上海物价很高,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就是商家在告诉消费者“你连沙拉都吃不起还算什么中产”。
那些出门旅游的也是这样,看似只是一家人简单的出门去玩,但如果在社交平台上随便一看,就能看到一群人在说“出门旅游的钱都没有,还装什么中产”。
甚至户外运动这个行业也是全靠这群中产捧起来的,毕竟没钱人都在打工没时间运动,只有中产才有时间出门运动,于是户外运动产品的价格高的离谱。
消费者们其实也清楚这些东西有些是非必要产品,但在各种言论的裹挟之下,也没办法发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还要为了“合群”,让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的孩子看不起,而拼命的去消费那些自己觉得不值得的消费。
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一些年轻人就开始有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自己也跟着消费,也跟着运动,也跟着旅游,就可以成为自己羡慕的中产中的一员。
于是当网络上出现了什么能代表身份,代表阶层的东西的时候,哪怕这种东西的价格很贵,依然会有层出不穷的年轻人跟着一起追捧。但这样的消费理念和生活理念是有问题的。
不要陷入焦虑
其实消费者追捧中产也是能理解的,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未来也会越来越轻松。
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消费,一些年轻人终于看明白了这个消费陷阱,年轻人终于发现了这样的追捧并不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多么好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把生活搞的一团糟。
于是这两年的消费者们开始消费降级,但消费降级也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虽然现在不少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性价比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依然在追捧中产。
但对中产的追捧,有的时候可以稍微理智一点,不然就会成为小品里那个花了180元买了一杯“宫廷玉液酒”的那个“冤大头”了。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年轻人追捧中产,陷入焦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希望自己的未来能过的更好,焦虑也是在焦虑自己的财产不足以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而是活给自己的,如果我们真的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看重别人的评论,那就非常容易陷入各种焦虑中。
如今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清醒了,虽然有些年轻人清醒的太过头了导致对未来的生活没什么追求,但至少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看明白了生活就是以自己的体验为主的。
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开始不断的整顿职场,整顿商场,整顿不良商家,同时年轻人也开始更加重视性价比,觉得花有限的钱做更多的事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甚至还有不少年轻人已经不再追求大城市的生活,开始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和工作机会,转而投身乡下,建设家乡。
但距离年轻人彻底清醒,不再盲目的追捧中产,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也许等再过几年,焦虑这个词就彻底的远离年轻人了。
如果年轻人真的能彻底的远离焦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也许年轻人们能建设出来一个更加有温度,也更加美丽的社会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